党建经济网是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推动党建工作与经济工作深度融合;为各级党组织和企事业单位提供党建信息与经济信息的交流平台。促进党建引领经济发展,提供决策参考和智力支持。
在南粤大地的群山褶皱间,郁南无核黄皮这颗承载着百年农耕智慧的 "金果果",正借着"媒体+"的东风振翅高飞。实施"百千万工程"三年来,这座"中国无核黄皮之乡"以"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为罗盘,让不起眼的乡土特产蜕变为年产值预计达80亿元的支柱产业。从田间地头到全球市场,从舌尖美味到文化符号,"媒体+"正以穿透性力量,为郁南黄皮产业注入前所未有的发展动能。
一、破圈:"媒体+市场"构建全球销售网
当央视镜头对准郁南万亩黄皮园,这场由农业农村部与地方政府联袂主演的"中国土特产丰收大会",让北纬23°的阳光味道成为全网热议的夏日焦点。3610多篇次报道、1.2亿次话题传播量的背后,是"媒体+市场"机制编织的立体销售网络。
京东物流的冷链车穿梭于县镇村三级节点,将清晨采摘的黄皮48小时送达全国餐桌;杭州直播间里,果农摇身变"网红",用乡音讲述黄皮故事,单场直播带货突破千万元;上海广富林景区的"黄小希"旗舰店里,黄皮茶饮与江南园林相映成趣,开启"文旅+消费"新模式。12期电商培训班培育的"黄皮达人"们,正把直播间变成"新农庄",让数字成为比有机肥更珍贵的"新农资"。
从"绿养郁南"区域品牌的集体亮相,到"两标一码一单"的品控溯源体系,媒体曝光度与产品公信力形成奇妙共振。如今,郁南黄皮不仅走进北上广深的高端商超,更通过跨境电商叩开东南亚市场,完成从 "销全国" 到 "卖全球" 的华丽转身。
二、铸魂:"媒体+文化"激活IP生命力
在磨刀山遗址公园的考古土层旁,黄皮树与新石器时代的石器形成跨越五千年的对话——这是郁南对"媒体+文化"最生动的诠释。当《黄皮赞》的旋律在南江两岸响起,当《黄皮树下"郁"见你》的短剧在央视播出,这颗小小的果实被赋予了厚重的文化基因。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的作家们深入果园,将农科专家的故事写入篇章;本地文艺骨干创作的《黄皮少年》舞蹈,把采摘场景转化为艺术表达;萌趣的黄皮卡通形象"黄小希",从钥匙扣、背包等文创产品延伸到沉浸式文旅体验。在烹饪大赛的舞台上,《七十二家房客》的演员们为黄皮宴席点赞,让"十大黄皮菜肴"成为味觉新记忆。
五张文化名片与黄皮IP的巧妙嫁接,让"正气果"的内涵愈发丰富——它既是药食同源的养生符号,也是"五年再造新郁南"的精神图腾。这种文化赋能产生的化学反应,使黄皮从农产品升级为区域文化的最佳代言人。
三、延链:"媒体+产业"打造价值生态圈
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的生产线上,黄皮正经历着神奇的"变身":从鲜果到果醋、酵素,再到面膜、护手霜,27家加工企业开发的50余种产品,让产业链条延长三倍。这背后,是"媒体+" 推动的"一产接二连三"聚变效应。
智能灌溉系统的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墒情,无人机飞防替代人工巡检,"华蜜"新品种将裂果率降至 13%——媒体对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持续关注,加速了科技与产业的融合。每年三月的黄皮花海节、七月的采摘嘉年华,通过"音乐会+露营+集市"的全媒体传播,让三产收入占比逐年攀升。
"郁南黄皮价格指数"平台的筹建,更彰显了产业野心:通过媒体发布的实时数据,掌握市场定价权,让"小特产"拥有"大话语权"。这种从种植到加工、从文旅到服务的全链条布局,构建起抵御市场风险的"产业护城河"。
四、共生:"媒体+生活"绘就乡村新图景
投资3.2亿元的"正气康养"景区里,游客在黄皮林间研习太极;大王山市集的星空影院前, families围着黄皮冰沙欢笑——"媒体+"正重塑着郁南的乡村生活美学。
"黄皮之旅"自驾游线路入选全省十佳,7.4万人次参与的夜间经济嘉年华,让乡村不再是静态的风景,而成为可体验、可消费、可共鸣的生活空间。上海、广州等地的推介会上,郁南用一组组对比镜头讲述变迁:泥泞小路变柏油大道,土坯房变民宿集群,留守老人变电商主播。
这种变化的深层逻辑,是"媒体+" 推动的城乡价值重构——城市消费者通过屏幕认识郁南,进而走进郁南,最终成为郁南发展的参与者。当黄皮公园成为4A级景区,当"正气文化"融入社区治理,乡土中国的现代化图景有了更鲜活的注脚。
站在80亿元产值的新起点,郁南正以"媒体+"为笔,续写着"小黄皮"的"大文章"。从价格指数平台到融媒体产业链延伸,从气象服务中心到文旅IP矩阵,这座县城的探索证明:当传统农业遇上现代传播,当乡土智慧对接数字技术,乡村振兴必将绽放出更绚丽的光彩。郁南的实践,为"百千万工程"提供了一份可复制、可推广的"媒体+农业"样本,也让人们对中国农产品品牌的崛起充满期待。(张健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