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经济网是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推动党建工作与经济工作深度融合;为各级党组织和企事业单位提供党建信息与经济信息的交流平台。促进党建引领经济发展,提供决策参考和智力支持。
“现在不仅能吃上热乎饭菜,还有人定期给我们体检,日子过得越来越舒坦,幸福就像这饭菜的热气,暖烘烘的!”80 多岁的城北社区居民王奶奶笑容满面,道出了社区生活的幸福真谛。去年以来,新兴县以新城镇城北社区为试点,紧扣 “两社三中心” 和 “亲邻党建” 要求,扩建党群服务中心,精心打造 “亲邻之家” 服务阵地。凭借 “三圈联动” 创新模式,这个社区服务平台成功 “出圈”,让居民的日子愈发 “出彩”。
“共享客厅” 织就便民生活圈
走进 “亲邻之家”,“资源整合、一地多用、阵地共享” 的理念贯穿始终。这里围绕学习充电、便民服务等主题,划分出多个功能区域,俨然一个 “空间有用、服务实用、群众爱用” 的 “红色阵地”。
邻里共享 “百宝箱” 里,既有居委采购、“双报到” 单位提供的日常应急用品,也有居民捐赠的闲置好物,资源互通有无,让闲置物品焕发新生。缝纫区的爱心缝纫机成为热门,社区顺势开办缝纫共享培训班,培育出一批 “缝纫达人”,不少居民从 “被服务者” 摇身变为 “服务者”,主动传授技艺,传递温暖。
在关爱 “一老一小” 方面,“亲邻之家” 的布局尽显巧思。休闲棋牌室紧邻儿童活动区,老人在此悠然下棋打牌,享受惬意时光;孩子们则在一旁开心地玩积木、画画、读绘本,各得其乐。积分区里,党员群众通过助残助老、爱心捐赠、公益课堂等志愿活动积攒积分,既充实了精神生活,又收获了成就感。“共享客厅” 式的功能布局,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解决生活所需,便捷又贴心。
“多元社群” 拓展亲邻 “朋友圈”
为了让为民服务的触角延伸得更广,新兴县在 “亲邻之家” 创新探索 “社区合伙人” 模式,以 “空间换服务”,吸引了 20 余支、共 120 余人的 “社区合伙人” 队伍加入。这些合伙人来自教师、外卖员、退役军人等不同群体,涵盖艺术交流、技能培训等 10 余个行业领域,为社区服务注入多元活力。
梵美艺术培训中心作为培训类 “合伙人”,为居民提供低价优质课程,不仅丰富了大家的精神文化生活,还实现了社区公共空间从单纯 “输血” 到自我 “造血” 的转变。“妈妈帮” 同样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来自哈尔滨的萍姨初到新兴时,因语言不通、朋友稀少而倍感孤独。偶然得知 “妈妈帮” 招募,她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加入。在针织培训班上,萍姨结识了众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还将自己的钩织作品捐给困难儿童。“在这里,大家一起做手工、聊天,感觉像找到了家的感觉。” 萍姨的话语里满是幸福。
此外,新兴县积极对接资源,引入专业社工帮扶特困群体,在城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引入第三方公司,提供助餐配餐、医疗保健等服务。多元社群汇聚于此,让亲邻 “朋友圈” 越扩越大,社区愈发温暖和谐。
“暖心服务” 构筑美满 “幸福圈”
新兴县以 “四个万家” 普遍直接联系群众活动为契机,动员党员干部携手 “社区合伙人” 下沉一线,深入了解居民需求,整合社区资源,优化服务供给。依托 “亲邻之家” 各功能区域,针对 “一老一小一新” 重点群体,分层分类开展丰富多样的主题服务活动,打造出一个个家门口的幸福场景。
从微党课到亲子手工,从小区党群服务集市到粤剧文化传承,从围棋启智课到夏令营,从声乐班到陶艺制作…… 一场场活动精彩纷呈,氛围感拉满。过去一年,城北社区累计举办各类服务活动 120 余场次,惠及群众 3 万余人次。这些暖心服务精准落地,让居民在 “亲邻之家” 真切感受到幸福生活的温度。
如今的城北社区,邻里亲如一家,处处洋溢着温情。新兴县将以城北社区为样板,大力推广 “亲邻之家” 模式,在更多社区播撒幸福 “种子”,让 “亲邻之家” 持续 “出圈”,居民生活更加 “出彩”,绘就一幅充满幸福感的社区生活新画卷。(供稿:新兴县委组织部 通讯员麦穗昕 麦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