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经济网是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推动党建工作与经济工作深度融合;为各级党组织和企事业单位提供党建信息与经济信息的交流平台。促进党建引领经济发展,提供决策参考和智力支持。
在岭南的青山绿水间,韶关市曲江区樟市镇流坑村宛如一颗历经岁月打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魅力。这座因古樟树得名的村落,承载着悠悠乡愁。记者通过 “走基层,访民情” 深入探访发现,近年来,流坑村以党建为引领,以绿色发展为路径,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融合中,走出了一条别具一格的乡村振兴之路,实现从“脏乱差 到 “绿富美” 的华丽蝶变,成为曲江区 “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 的生动样板。
党建引领强根基,创新治理焕活力
流坑村以 “睦邻制” 为突破口,构建起精细化网格化管理体系。全村被科学划分为多个邻网格,党员主动担当邻长,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他们深入摸排绿化空间,带头认领植树任务,将 “政府主导” 的传统模式转变为 “群众共建” 的新格局。自 2024 年起,在党员带动下,全村开辟近万平方米植绿空间;村民踊跃认捐苗木,累计种植 2300 余株;同时,干群、乡贤、外嫁女纷纷响应,集资 10 多万元,为乡村绿化注入强劲动力。
此外,“党员责任区” 制度进一步压实绿化管护责任。党员定期组织环境整治与绿植养护活动,“党员带头干、群众跟着干” 的良好氛围在村里蔚然成风,为绿色发展筑牢群众根基。村党总支部成立党员志愿服务队,强力推进 “三清三拆三整治” 行动,拆除危旧泥砖房、猪舍牛栏等 290 处,释放 9460 平方米土地资源,为乡村发展腾出空间。
生态建设添新景,留住乡愁引客来
流坑村依托樟市镇 “市树” 香樟的生态优势,将香樟作为乡村发展的重要媒介。精心呵护胡屋村、张屋村现存的 23 棵古老大樟树,其中 3 棵树龄达 300 年,1 棵更有着 400 年历史,这些古树成为承载乡愁的地标景观。同时,在省道 S521 线两侧新植 200 余株樟树,并铺设景观步道、观景亭,全力打造集生态观光、文化研学、古树鉴赏于一体的 “香樟公园”,吸引众多游客慕名打卡。
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流坑村坚持保留乡土韵味,投入 200 多万元完成巷道硬底化、雨污分流系统建设,新建文化长廊、文化广场、乡村舞台及村入口标识等项目,开展香樟公园建设、外立面整治提升工程,实现乡村环境与文化内涵双提升。项目推进过程中,党员带头奉献,一位党员主动让出家门口土地助力排污管道建设,成为 “党建聚力” 的鲜活注脚。
产业发展促增收,绿水青山变金山
流坑村党总支部积极探索 “美丽庭院 + 庭院经济” 创新模式,鼓励村民利用房前屋后闲置空地发展特色产业。钟叔的黑糯米作坊将传统酿酒技艺与庭院种植结合,瑞英苗圃场通过培育销售经济苗木带动就业增收。此外,村里兴建西兰花示范种植基地、供港蔬菜基地,解决 200 多名村民就业,每年为村集体增收约 15 万元。绿美乡村建设、特色产业发展与观光研学相互促进,村民在家门口实现致富,真正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流坑村的实践充分证明,党建引领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引擎,绿色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流坑村党总支部书记张健表示,未来将继续以党建为引领,以生态为底色,持续书写乡村振兴新篇章,带领村民迈向更加美好的明天。(李景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