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经济网

“基层医疗的痛点,在于人才留不住、技术跟不上、机制不灵活。曾担任大塘镇分院派驻第一院长的陈建繁,在亲历曲江区医共体改革后道出行业困局。如今,韶关市曲江区以国家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为契机,凭借编制岗位一体化管理、人事薪酬制度改革和跨层级医疗帮扶三驾马车,交出基层诊疗量占比超 65%、门急诊人次年增 18.24%” 的亮眼成绩单,为基层医疗破局提供了可复制的曲江样本

破编制桎梏:激活人才流动一池春水“以前基层卫生院编制画地为牢,一个萝卜一个坑,人才流动比登天还难。曲江区医共体总院院长余前华的回忆,道出了过去基层医疗人才困局。为打破这一壁垒,曲江区大胆推行编制岗位一体化改革,将全区基层医疗机构编制整合为编制池,实现从单位编全区池的跨越。如今,乡村医生被纳入编制体系,高层次人才优先保障用编,编外员额灵活补充,构建起人岗相适、动态调配的新格局。

改革成效立竿见影:全区核定基层编制岗位 497 个、员额制岗位 153 个,编制使用率从 62% 飙升至 88%。位置偏远的罗坑镇分院曾饱受人才流失之苦,如今借助编制池流动机制,不仅稳定了医护队伍,更吸引了研究生学历人才扎根。同时,中高级岗位新增 76 个,基层正高级职称实现零的突破,人才晋升通道彻底畅通,真正实现了人才流动一盘棋

活薪酬机制:让抢工分点燃奋斗热情。“过去干多干少一个样,大家宁愿躺平大塘镇分院医生的感慨,折射出基层医疗队伍曾经的消极状态。为激活这潭死水,曲江区创新推出一类财政保障、二类绩效管理模式,并引入工分制考核。门诊接诊、手术操作、家庭随访等工作都被换算为工分,多劳多得、优绩优酬,让抢工分成为基层医生的工作常态。

在乌石镇分院,一位医生因主动承担夜间急诊和下乡随访,月绩效翻倍;全区基层医务人员人均年收入达 14.3 万元,反超市级医院同级水平。陈建繁也分享道,下基层后,原单位保障基础工资和基本绩效,帮扶单位还有二次绩效分配,总体收入比原单位提升至少 10%待遇留人、事业留人、感情留人,一个都不能少。余前华总结的留人秘诀,正转化为基层医疗队伍的蓬勃活力。

强技术帮扶:从输血造血的蝶变。编制与薪酬改革解决了的问题,技术短板则通过跨层级医疗帮扶补齐。曲江区医共体总院与南方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韶关市第一人民医院等结成帮扶联盟,开展双百行动,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

 在帮扶联盟的助力下,基层医疗技术实现多点突破:骨科改变关节置换入路,带动科室三四级手术同比增长近 10%;口腔科从基础诊疗起步,发展到能开展牙齿正畸、种植牙等高难度手术;重症 ICU 通过人员轮换 + 远程会诊模式,让血液净化等核心技术落地生根。目前,全区 10 个基层卫生院已开展 141 项新技术,胸痛救治单元、远程影像诊断中心等建设稳步推进,智慧医疗应用不断拓展,真正实现拍片在镇(村)、诊断在区,让基层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医疗服务。正如南方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帮扶负责人所说:帮扶不是走过场,而要帮出造血能力

改革者的初心:从一枝独秀满园春色”。“母亲曾说,这里是我的根。陈建繁 29 年扎根基层,见证了大塘镇分院从门可罗雀到患者盈门的蜕变。如今,曲江区的医共体改革经验连续两年入选广东医改十大创新典型,并在全国推广。这场以为核心的改革,不仅破解了基层医疗的发展难题,更让家门口看好病成为百姓触手可及的幸福,为基层医疗高质量发展打开了全新局面。(吴静)

最新新闻

热门新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