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光阴交错的岁月长河中,陈祝栋宛如一颗璀璨星辰,散发着独属于自己的耀眼光芒。初见他,那脸庞恰似精心雕琢的艺术品,线条柔和却又彰显坚毅。双眸仿若静谧夜空中闪烁的繁星,深邃之中蕴藏着无尽思绪。微微上扬的嘴角,带着一抹若有若无的笑意,仿佛是他对这世界独特的解读与回应。他,就像一本深邃而神秘的书籍,每一页都写满故事,每一行字都渗透着独特气质,吸引着我们去深入探索。
1968 年,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上山下乡的浪潮席卷全国,陈祝栋毅然投身其中,开启了一段意义非凡的旅程。在那片广阔天地,他担任起班长一职。别小看这班长,虽是个小职位,却肩负重任。他每日带领大家完成繁重的生产任务,协调集体中的人员关系,巧妙化解矛盾冲突。在这过程中,他逐渐学会了如何凝聚众人之力,如何在艰苦环境中发挥领导才能,这些宝贵经验成为他日后成长的重要基石。
随后,陈祝栋成为场部报道员。他拿起笔,化身信息传播者,将农场里艰苦的劳动场景、大家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都通过文字一一展现。这不仅锻炼了他的文字表达能力,更让他练就了一双在平凡生活中发现闪光点的慧眼,学会用文字去激励和感染他人。
之后,担任团政治干事的经历,让他深入思想政治工作核心领域。他认真学习党的政策方针,通过组织各类政治学习活动,将其有效传达给广大团员青年,极大地提升了团员们的思想政治觉悟,他自己也对党的事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政治素养大幅提升。
团工委副书记的岗位,进一步锤炼了他的领导和组织能力。从组织团员活动到培养青年骨干,每一项工作他都处理得井井有条,以卓越的组织协调能力,为团员青年们树立了榜样。而在担任军务参谋时,面对军队日常管理、军事训练安排等复杂事务,他凭借严谨的军事思维和精确的组织计划能力,养成了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这种作风伴随他此后的工作生涯。
1974 年,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撤销,陈祝栋先后在遂溪县农场工作部、中共湛江地委农场工作部组织处、湛江农垦局办公室任职,工作内容涉及青年、妇女、文娱等多个领域。他凭借过往积累的经验,迅速适应新环境,不断在新岗位上发光发热。1979 年,他调回地方,进入湛江市建设委员会秘书科,投身城市建设领域,见证并参与了湛江市一步步迈向现代化城市的进程。后来,他又辗转至湛江市人民检察院等单位,期间还通过深造提升自己,工作成绩斐然。1989 年,他调入湛江市人大法制工作委员会,在法律监督工作中表现出色,赢得 “现代包公” 的美誉。此后,他始终坚守岗位,尽忠尽责。
陈祝栋的每一次工作调动,都是对时代需求的积极响应,是他个人成长的关键节点。他的经历,生动地反映了那个特殊时代的变迁,展现了一代人在社会变革中的拼搏与担当。
2008 年离休退岗后,陈祝栋并未让生活陷入平淡。出于对文学的热爱,他积极投身社会活动。他被众多机构聘任为重要职务,加入多个文学研究会,担任多个创作基地主任。他潜心创作,出版了《放歌集》《心海集》等十几本诗集,与他人合作出版近十本文集,主编文学团队期刊十多期,作品被多家报刊录用。他用文学续写着自己的精彩人生,践行着 “做官是职业,创作是事业” 的人生理念。他的故事,激励着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奋勇前行,书写属于自己的华彩篇章。(程瑞华 蔡碧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