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经济网是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推动党建工作与经济工作深度融合;为各级党组织和企事业单位提供党建信息与经济信息的交流平台。促进党建引领经济发展,提供决策参考和智力支持。
在韶关市曲江区沙溪镇,镇人大主席黄美娣始终把 “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 的誓言刻在心上、落在实处。扎根基层多年,她以脚步丈量民情,用行动回应期盼,在倾听民声、办好实事、助推产业、化解矛盾的路上留下坚实足迹,成为当地群众口中的 “贴心人”,更成为沙溪镇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 “助推器”。
一、架起 “连心桥”:把民意窗口设在群众身边
“人大代表的根在群众里,离群众越近,履职才越实。” 这是黄美娣常挂在嘴边的话。为打通联系群众的 “最后一米”,她牵头完善人大代表联络站建设,将其打造成群众 “有话能说、有诉能提” 的前沿阵地 —— 不仅设定每周固定接待日,还组织代表定期进站,面对面听诉求、心贴心解难题,大到乡村发展规划,小到邻里矛盾琐事,群众都愿意来这里 “掏心窝子”。
群众的急难愁盼,她从来 “闻令即动”。一次接待日,长坪村下湾村小组村民反映,汛期暴雨导致房屋倒塌、电线掉落,存在严重安全隐患。黄美娣当即联系下乡组和村委会赶赴现场核实,同步协调电力部门紧急处置,当天就消除了安全风险,让村民悬着的心落了地。
还有村民曾反映,河边绿道杂草疯长,不仅挤占通行空间,还成了蚊虫、蛇鼠的藏身地,尤其影响夜间散步安全。她第一时间实地调研,将问题移交相关部门后,并未 “一交了之”—— 而是以人大代表监督职能为抓手,主动对接镇政府主要领导推动问题提级解决。最终,仅用 3 天就启动绿道杂草清理维护工作,更推动建立日常管护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了群众的 “出行忧”。
二、当好 “办事员”:让民生项目落地在需求处
“民生无小事,哪怕是一条路、一盏灯,都关乎群众的幸福感。”黄美娣始终聚焦镇域民生短板,把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提升作为履职重点,推动一个个民生项目从“群众期盼”变成“现实图景”。
803县道沙溪入口至中心村委办公楼路段,曾是村民出行的“烦心事”——路面坑洼不平,雨天积水、晴天扬尘,不少村民骑车经过时不慎摔跤。黄美娣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带领人大代表多次走访沿线村民,详细记录道路破损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将问题提交镇人大主席团研究,并推动移交镇政府办理。最终,该路段修复工程成功纳入镇政府年度重点民生实事。
项目推进中,又遇资金短缺难题,工期一度停滞。黄美娣再次主动靠前,多次与镇政府负责人协商,还积极对接区相关部门争取支持,最终落实专项资金,不仅完成路面修复,还铺设了沥青,彻底解决了村民“出行难”。如今走在这条平整的路上,村民们总说:“这路修到了我们心坎里!”
三、争做“领航人”:让产业活水滋润乡村振兴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关键。”作为驻村领导和人大代表,黄美娣深知产业兴旺对群众增收的重要性。她充分发挥人大代表“桥梁纽带”作用,深入调研沙溪镇资源禀赋,既为特色农业“谋出路”,也为传统产业“寻新机”,助力“百千万工程”在沙溪落地见效。
在特色农业上,她找准“优势点”。 沙溪镇自然资源丰富,适宜发展特色种植。黄美娣组织人大代表开展专题调研,邀请农业专家对土壤、气候进行评估,最终确定长坪村以板栗番薯为核心的产业方向。为破解农户“不敢种、不会种、卖不出”的难题,她创新推行“强镇富村公司+村集体+农户”利益联结机制,打出一套“组合拳”:
培育种植能手当“标杆”,通过技术示范、效益对比,打消农户顾虑;村集体统筹提供6万余株番薯苗,降低农户前期投入成本;强镇富村公司签订保底价收购协议,为农户收益“兜底”。
这套“种苗供应—技术指导—产品收购”的全链条服务,成功带动近30户农户种植100余亩春季板栗黄薯,让“小番薯”变成了“致富果”。她还积极为农产品“拓市场”,联系经销商、推介给大宝山矿等企业,让沙溪的特色农产品走得更远。
在传统产业上,她激活“新动能”。 沙溪镇竹林资源丰富,镇政府一直想推动竹木产业升级。黄美娣了解到粤丰竹木公司等企业有扩产意愿,却面临厂房短缺问题。她立刻带队调研,发现闲置的原沙溪粮所仓库正好符合企业需求。此后,她全程“牵线搭桥”——对接镇招商引资领导、组织代表收集群众意见、参与项目规划建设,还协助企业宣传招工。如今,原粮所已变身生机勃勃的竹制品加工厂:企业实现规模扩张,闲置资产焕发新生,周边竹农有了稳定销路,更有不少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真正将“绿色资源”转化成了“绿色经济”。
四、善做 “调解员”: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基层稳定是发展的基石,能把矛盾化解在村里、解决在群众家门口,就是最大的实事。”黄美娣充分发挥人大代表的威望和公信力,主动投身矛盾纠纷化解,还推动建立长效机制,为沙溪镇和谐稳定“保驾护航”。
京港澳高速公路扩建沙溪段征地工作中,因前期G106国道禅意大道征地补偿款未及时发放,东华村9个村小组村民抵触情绪强烈,不愿配合。黄美娣主动请缨,联合镇村干部逐户走访,一边耐心讲解征地对区域发展的重要性、惠民性,一边积极向区里反映情况,推动补偿款尽快发放。最终,在她的协调下,村民心结解开,征地工作按期完成,保障了国家重点工程顺利推进。
在长坪村村民与企业的用工社保纠纷、村民与污水处理厂的欠薪纠纷中,黄美娣更是“冲在前面”——凭借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的专业优势,多次组织双方协商,从法律法规、情理道义多维度劝解,最终都达成和解。一年来,她累计解答群众法律咨询6件、参与法律宣传2次、调解民间纠纷6件,成功率100%。
为从源头减少矛盾,黄美娣还推动建立“人大代表参与基层矛盾调解”长效机制:组织代表定期排查隐患,把矛盾化解在萌芽;开展调解技能培训,提升代表履职能力。如今,沙溪镇矛盾纠纷数量明显下降,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持续提升。
从倾听民声的“联络站”,到惠民利民的“项目现场”,从产业振兴的“田间地头”,到矛盾调解的“百姓家中”,黄美娣用脚步丈量责任,用实干诠释担当。她不仅是沙溪镇人大代表履职的“标杆”,更是群众信赖的“代言人”、地方发展的“推动者”。在她的带动下,越来越多人大代表扎根基层、服务群众,为沙溪镇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代表力量”。(刘成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