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电白区电海街道创新 “一站两式”,流动党员管理成效显著
今年以来,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电海街道积极探索创新,成功建立 “一站两式” 工作机制,聚焦平台建设、科学管育与作用发挥等关键领域,有力破解了流动党员管理中的诸多难题,为流动党员管理工作树立了典范。
电海街道深入研究党员流动规律,于交通枢纽地带、人流密集区域以及流动党员集中的中心商圈精心打造 “流动党员驿站”。以网格党支部为依托,结合辖区实际情况,充分整合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红色驿站等现有资源,成功设立 5 处流动党员驿站。按照 “五有” 建设规范,即有专门的窗口、醒目的站点指示牌等,为流动党员精心规划了涵盖信息登记、组织关系转接、学习教育、歇脚充电等 8 项一站式服务功能。在这里,流动党员能够充分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与温暖,享受便捷高效的全方位服务,真正将驿站当成自己的 “家”。
街道党工委积极联动组织、人社等多部门,在人事档案转接、流动人员信息登记等关键环节,全力排查 “隐形党员”“口袋党员”。同时,创新宣传方式,在超市、出租屋等人员往来频繁的场所广泛张贴流入党员信息登记二维码,引导辖区内流入党员主动 “亮身份”,便捷地找到党组织 “就近找家”。截至目前,已顺利与 41 名流入党员建立紧密联系,并构建起完善的信息台账,确保每一位流入党员都纳入组织管理。
综合考量流入党员的个人背景、特长及意愿,为其量身定制党组织活动参与方案。对于有意向转接党组织关系的流入党员,明确要求其积极参与学习和党组织生活;对于暂不转接关系的,妥善安排至就近社区党组织参加各类组织活动。通过这种个性化的管理方式,41 名流入党员均已明确自身的党组织归属,有效增强了他们对党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充分挖掘流入党员在人脉、信息、资源等方面的独特优势,积极引导他们深度参与到 “百千万工程” 以及区委中心工作中来。例如,流入党员杨文峰积极投身乡村绿化行动,并慷慨捐赠 1 万元用于购置树苗;三角圩社区党委组织 3 名流入党员主动担当网格员、楼栋长等重要岗位,踊跃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今年以来,该街道 41 名流入党员累计参与植树、人居环境整治等志愿服务活动 15 次,义务植树 2000 余棵,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80 余个,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建立起流出党员 “双向沟通” 工作机制,村党支部成员、党小组长与流出党员结成一对一帮扶对子,通过这种 “一对一” 结对联系机制,成功实现流出地党组织与驻外党组织的无缝对接。全街道 5 个村(社区)共 63 名村党支部成员、党小组长与 63 名外出流动党员精准结对,并详细记录 “一人一簿” 流动党员工作台账,全面掌握流出党员的动态信息。
针对流出党员 “不在村里在群里” 的普遍特点,创新构建 “线上 + 线下” 教育培训新模式。线上,充分利用 “学习强国”“电白组工” 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平台,开设 “网上党课”,定期推送丰富多样的党建学习资源,确保流出党员随时随地能够接受学习教育。线下,通过为流出党员邮寄红色书籍,引导他们原汁原味学习党的理论知识;同时,巧妙利用节假日 “返乡潮” 这一有利时机,组织开展座谈会、“微课堂” 等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为流出党员集中 “充电补课”。今年以来,累计推送学习资料 87 次,组织线下学习 20 余次,邮寄学习书籍 2000 余册;开展集中上党课 20 余场次,参与学习的流出党员超 300 人次。
大力推进流出党员 “回归” 工程,积极搭建流出党员返乡创业平台,成功建成 “强村富民公司” 和返乡创业园。定期与在外流动党员保持密切交流联系,通过组织岗位技能培训、开展企业对接活动等多种方式,有效提升流出党员的就业创业能力。截至目前,该街道已成功回引流出党员 20 余名,他们为家乡发展踊跃贡献各类 “金点子” 20 余条,创办企业、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 10 余家,直接辐射带动 500 余名群众就业致富,为家乡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电海街道通过创新实施 “一站两式” 工作机制,在流动党员管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不仅加强了党组织对流动党员的有效管理,更充分激发了流动党员在各地各领域的先锋模范作用,为推动区域党建工作高质量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了坚强有力的保障,其经验值得广泛推广与借鉴。(徐宝珠 郑宇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