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深圳光明科学城青年人才 72 小时 “科学 +” 创新挑战 —— 第三届合成生物学创新赛在深圳光明区成功举办。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 60 多所亚洲高校的 147 支队伍、近 500 名学生共同聚焦合成生物学领域,挑战科研命题。创新赛大会主席、深圳理工大学合成生物学院院长张先恩表示,赛事体现了青年人才对科学探索的热情,为合成生物领域的未来发展培育了重要力量。
近年来,深圳光明区扎实推进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大力吸引布局各类研发中心,积极构建上下游紧密合作的创新联合体,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形成青年人才源源不断汇聚的良好局面。
一、科研平台引领,撒下 “青科种”
光明科学城作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布局建设了 “9+11+2+2”24 个重大科技创新载体。光明区充分发挥科技创新资源集聚优势,强化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等主体的引才作用,向光明大地播撒青年科技人才种子,加快青年人才集聚。
今年以来,深圳医学科学院、深圳湾实验室、中山大学、深圳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光明实验室等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合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等单位,开展了几十场大学生夏令营活动,吸引近百所知名高校的 3000 余名学生参加。通过一系列活动,在青年人才心中种下科学种子,激发创新活力。
此外,光明区为青年人才打造科研舞台,开展 “光明向未来” 第三届青年科学家节系列活动,举办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科学家百城行” 等 60 余场活动,营造创新氛围。打造人才活动品牌矩阵,举办 “左岸半月谭” 高端人才交流活动,吸引众多院士专家和青年人才参与,助推高端学术交流和思想碰撞。
二、专项政策赋能,育好 “青年林”
光明区始终把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作为建设世界一流科学城的战略资源。对标国内外最优政策,探索实施光明科学城基础性人才集聚行动,优化人才政策体系。
依托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科技型企业,建设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站点、创新联合体等重大培养载体,目前区内博士后站点数量已达 31 家。发布全市首个青年科技人才培育专项行动方案,提供政策支持,累计支持青年科技人才超 400 人,发放资金近 4000 万元。推动实施博士后站点配套资助和博士后生活资助,构建全链条博士后人才工作机制。持续推动制订多项政策,向博士等基础性人才给予生活补贴、就业补贴、创业空间、住房保障等服务保障。
创新校企共育模式,出台专项政策,鼓励科研机构、企业在重点高校合作设立奖学金,完善大学生联合培养基地、创业孵化基地政策,落实港澳青年实习补贴等,为光明科学城吸纳、培养和储备青年人才。以校企联合培养为例,出台大学生联合培养基地管理办法,推动设立多家光明区大学生联合培养基地,深入推进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
三、品牌活动助力,结出 “丰硕果”
光明区聚焦产业发展需要,瞄准青年人才工作生活痛点难点,开展人才系列品牌服务活动,打造人才工作服务产业发展的新生态。
推出 “万名博士聚光明” 活动品牌,面向全球发布光明科学城急需紧缺人才 “求贤令”,打造精准、高效引才新模式。破解青年人才急难愁盼,鼓励青年人才安心扎根光明。陆续开展各类活动,让青年人才在工作之余享受生活,体验科学漫城、文化润城、烟火满城的独特魅力。
光明区通过科研平台引领、专项政策赋能、品牌活动助力,不断吸引青年人才汇聚,为光明科学城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创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