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经济网

近年来,针对镇村人才结构性短缺难题,广东省梅州市创新实施 "人才强基工程",通过机制创新、渠道拓展、引育并重 "三向发力",推动人才资源向基层一线集聚。最新统计显示,全市已建立乡村振兴人才驿站 47 个,集聚各类专业人才 1.2 万余人,带动形成青梅、金柚等特色产业集群。

  制度破冰:构建 "双单双接" 保障体系。建立 "镇村点单、市县接单" 动态响应机制,系统编制 149 项产业技术需求清单和 85 项人才需求目录,实施 "百千万工程" 专项对接服务。创新开展 "百校联百县兴千村" 行动,促成中山大学等高校与县域结对实施 91 个产学研项目,推动嘉应学院等本地院校建立乡村振兴产业学院。出台《镇村人才发展产业激励办法》,评定首批 56 名 "产业村长",给予职称评聘、项目扶持等政策倾斜。

  渠道创新:打造 "四维联动" 实践平台。构建 "组团服务 + 乡贤回归 + 专家智库 + 银发人才" 多元矩阵:教育医疗系统组建 12 支 "专家服务团",累计开展送教义诊 400 余场次;建立在外乡贤数据库 4094 个,举办 "乡贤返乡创业周" 等活动,促成投资项目 87 个;组建 "绿美梅州人才服务团",204 名林业专家深入一线指导生态建设;发挥 "客都银发智库" 作用,组织 150 余名退休教师开展 "银龄送教"100 余场。

  引育并举:实施 "三青工程" 聚才计划。打造 "青梅有约" 人才品牌,在全国 25 所高校设立引才联络站,开展 "大学生看梅州"" 人才试乘高铁 "等活动 434 场,吸引 8600 余名青年人才留梅发展。建设人才社区 6 个,设立 10 亿元人才发展基金,支持 22 个创新创业项目落地。发挥镇街人才驿站枢纽作用,举办乡村振兴人才沙龙 38 期,开发" 乡村振兴人才云平台 " 实现供需智能匹配。

  目前,全市农村实用人才总量突破 8.2 万人,带动发展家庭农场 2300 余家、农民合作社 1800 余个,形成 "引进一个人才、带动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百姓" 的良好局面。下一步,梅州市将深化 "人才 + 产业 + 项目" 融合机制,着力打造粤东乡村振兴人才高地。(通讯员梅组)

最新新闻

热门新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