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经济网是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推动党建工作与经济工作深度融合;为各级党组织和企事业单位提供党建信息与经济信息的交流平台。促进党建引领经济发展,提供决策参考和智力支持。
从岭南竹乡破土而出的脆嫩竹笋,到象窝山间云雾滋养的馥郁茶香;从传承千年工艺的排米粉香,到枝头摇曳的水晶香荔…… 在广东省云浮市新兴县,一道道 “土特产” 正蜕变为乡村振兴的 “金招牌”。近年来,新兴县以党建为 “红色引擎”,将组织优势转化为产业动能,走出一条 “党建链引领产业链、产业链融合服务链” 的特色路径,书写出 “土特产” 驱动乡村振兴的生动答卷。
织密组织网络,“土” 产业迈向规模化新赛道
在车岗镇郎头村,昔日杂草丛生的 300 亩撂荒地,如今已化作绿意盎然的丝苗米种植基地。村民李伯难掩喜悦:“村里的撂荒地由‘土地融发展中心’统一代耕,我们既拿租金又有活干,村集体有了支柱产业,大家的腰包也鼓起来了!”
针对耕地撂荒与产业分散难题,新兴县创新推出 “土地融发展” 模式。以车岗镇、天堂镇为试点,按照 “党委统筹、支部引领、党员带动” 原则,村(社区)党组织书记牵头组建中心,党员干部逐户宣传政策,高效流转 7700 多亩撂荒地。同时,引导新型经营主体与种养殖大户有序参与,实现农民增收、村集体壮大、经营主体获利的 “三赢” 局面。该模式不仅入选广东省驻镇帮镇扶村经典案例,更获批成为农业农村部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拓展试验项目。
在组织体系创新上,“党小组 + 专业合作社 + 能人 + 农户” 模式遍地开花。全县 1718 个产业党小组如 “红色细胞” 嵌入产业链,432 家专业合作社蓬勃发展。农户通过土地流转加入合作社,享受生产资料统采、农产品统购统销服务,推动 “土产业” 向专业化、规模化迈进。此外,500 多个基层党建 “书记项目” 同步推进,县镇村三级书记联动整合资源,为乡村振兴筑牢坚实根基。
先锋引领赋能,“好产品” 蝶变 “金品牌”
里洞镇 900 亩花稔标准化种植基地内,果树硕果累累。返乡能人欧洪灿感慨:“当年响应党支部‘招贤令’回乡创业,如今合作社年销售额超 2000 万元,还带动 35 户村民入股分红。” 这正是新兴县 “雁归计划” 引才兴业的鲜活写照。
新兴县以 “党员示范 + 能人带头 + 群众参与” 模式激活产业活力。党员干部化身 “政策宣传员”“技术辅导员”,通过入户走访、种植分享会,带动农户扩大特色种植规模。依托党建联建机制,与华南农业大学、广东省农科院共建 “产学研” 基地,攻克新兴香荔品种改良、竹笋口感提升等技术难题,以品质赢得市场。
技能培训体系成为产业升级 “助推器”。由 “土专家 + 种养能人” 组成的讲师团,常态化开展香荔嫁接、竹笋种植等实操培训;199 名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分批赴集体经济示范点 “取经”。“科技特派员 + 农技轻骑兵” 服务模式,更是让优质种苗、先进技术直达田间地头。如今,全县 12 个绿色食品、9 个有机农产品、4 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1 个 “粤字号” 品牌叫响粤港澳大湾区,实现从 “好产品” 到 “金招牌” 的华丽转身。
延伸服务链条,“单一卖” 升级 “融合赚”
“村里获评党建引领乡村绿化示范村后,游客多了,‘土特产’也不愁卖,在家门口就能赚钱!” 天堂镇禾地岗村村民陈婆婆满脸笑意。新兴县以党建为纽带,构建 “农业种植 + 精深加工 + 文旅融合” 立体产业链,推动 “土特产” 价值跃升。
农业种植端,“一村一品、一镇一业” 工程蓬勃开展。通过 “村企共建”“村村联盟” 等模式,各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养,建成 3 个全国农业产业强镇、2 个全国 “一村一品” 示范镇等一批产业高地。精深加工端,温氏佳味、明基水产等龙头企业领衔,“1+7” 现代农业产业园体系开发近百种预制菜与深加工产品,提升产业附加值。文旅融合端,“土特产 + 乡村旅游” 好戏连台。“新兴凉果产业发展大会” 等系列活动接连举办,乡村绿色旅游线路串珠成链,12 个党建引领乡村绿化示范村变身 “土特产” 展销窗口,实现 “旅游流量” 向 “产品销量” 的高效转化。数据显示,新兴县年接待游客超 1300 万人次,连续 6 年跻身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
从盘活土地资源到培育特色品牌,从技术赋能到三产融合,新兴县以党建为笔、以 “土特产” 为墨,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勾勒出浓墨重彩的一笔,为全国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 “新兴经验”。 (供稿:新兴县委组织部 通讯员:麦穗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