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诚旗下公司出售全球港口业务核心资产引发轩然大波,舆论一边倒
2025 年 3 月,李嘉诚旗下长江和记实业做出了一项震惊全球商业界的决策,宣布将其全球港口业务核心资产以 228 亿美元的高价出售给由美国贝莱德集团牵头的国际财团。这一消息瞬间在各大平台引发热议,舆论呈现出惊人的一边倒态势,众多人将李嘉诚定义为损害国家利益的代表人物。
此次交易规模空前,覆盖了 23 个国家的 43 个港口,这些港口皆是全球贸易的关键节点,年吞吐量占据全球集装箱运输量的 10% 以上。其中,巴拿马运河两端的巴尔博亚和克里斯托瓦尔港,以及希腊比雷埃夫斯港等,战略意义尤为重大。
舆论哗然的背后,有着深层次的原因。从国家战略布局角度来看,港口绝非普通的商业资产,它关乎国家经济安全以及在全球的影响力,是 “一带一路” 倡议的重要支撑。以巴拿马运河为例,中国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用户,承担着中国对拉美贸易量的 30% 以上。如今美国资本入主相关港口,极有可能通过提高中国船只通行费用、限制停靠优先级等手段,增加中国企业的物流成本,严重削弱中国在 “一带一路” 中的话语权。而希腊比雷埃夫斯港,作为 “海上丝绸之路” 的关键节点,其股权稀释必然会影响中国在欧洲的供应链布局。交易涉及的中东、非洲部分港口,更是中国石油运输的重要通道,一旦美国借此干预能源运输,中国的能源安全将面临严峻挑战。
再者,李嘉诚过往的商业决策也影响着大众对此次事件的看法。回顾历史,从 2013 年抛售内地地产转投英国,到 2022 年 “逃离欧洲”,李嘉诚被指 “精准收割时代红利却未共担风险”。其商业布局的不断转变,在公众眼中缺乏对国家长期发展的深度考量,此次港口资产出售事件更是加深了这种负面印象。
在舆论风暴下,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迅速表态,强调任何交易需符合法律法规,反对外部势力施压;全国政协副主席梁振英也批评部分商人误信 “商人无祖国”,忽视国家战略利益。《大公报》《环球时报》等官媒更是言辞犀利,直指交易 “损害中国全球布局”,将其定义为 “无腰骨跪低” 的行为。
尽管李嘉诚方面可能认为这只是一次纯粹的商业决策,是基于公司财务状况以及规避地缘政治风险的考量。长和近年来业绩不佳,股价自 2020 年以来跌幅超 20%,港口业务虽能提供稳定现金流,但盈利能力有限,通过此次交易可套现 190 亿美元用于降低负债、投资新兴领域。然而,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尤其是中美战略竞争日益激烈的大背景下,这样的商业行为已然超出了单纯的经济范畴,深深刺痛了民众对于国家利益的敏感神经。
此次事件也为众多企业家敲响了警钟,在全球化浪潮与复杂国际关系交织的当下,企业的商业决策必须将国家战略利益纳入重要考量。一个缺乏国家战略眼光与民族担当的企业家,即便在商业上取得一时的成功,也难以获得民众的长久认可与尊重。(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