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教育播火粤北山区 校地协同赋能乡村振兴
——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与沙溪镇的"双向奔赴"
韶关市曲江区沙溪镇的教室里,屏幕上的卡通角色随着孩子们的指令跳起了欢快的舞蹈,稚嫩的笑声此起彼伏。这是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团委"童心编程,梦想启航"志愿服务队带来的编程科普课现场,科技的种子正借着欢声笑语,悄然在粤北山区孩子们的心田扎根。这生动一幕,正是松山学院与沙溪镇校地共建结出的硕果。
自"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和高校"双百行动"实施以来,松山学院与沙溪镇携手探索出一条以科技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特色路径。曾经,沙溪镇面临专业师资短缺、教学设备陈旧、优质课程匮乏等难题,制约着当地青少年科技教育发展。对此,松山学院充分发挥计算机学科优势,组建专业师生团队,于2024年创新推出"每周驻点帮扶计划"。志愿者们定期奔赴沙溪镇中小学,通过"手把手"教学,不仅让孩子们接触到前沿编程知识,更帮助本地教师掌握数字化教学工具,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的质变。
在沙溪镇中心小学的计算机教室,学生们正专注地调试着自己设计的小动画。"以前觉得编程像天书,现在发现它就像搭积木一样有趣!" 学生严海燕盯着屏幕上自己制作的"舞龙动画",兴奋地晃了晃手中的鼠标。这是服务队精心设计的"科技+文化"特色课程成果——团队将沙溪古驿道传说、瑶族刺绣纹样等本土文化元素融入编程教学,开发出《编程里的沙溪故事》等系列课程,让孩子们在拖拽代码模块的过程中,既学会了逻辑编程,又加深了对本土文化的理解。
"这些课程把逻辑思维培养和地方文化传承巧妙结合,孩子们在设计' 客家围屋动画'时,会主动追问祖辈的故事,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 沙溪镇中心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师坦言,这种创新模式让课堂活了起来。
沙溪镇相关负责人表示,松山学院的帮扶并非短期突击,而是构建了可持续的长效机制。通过"1+1+N"协作模式(1所高校+1个乡镇政府+N所中小学),校地联合持续输送优质教育资源。目前,镇属学校已开设常态化编程和计算机基础兴趣班,累计服务青少年超7000人次。更可贵的是,项目培养的大学生志愿者在实践中快速成长,形成"老带新"的传帮带机制,确保帮扶工作薪火相传。
随着合作深入,校地协同的内涵不断拓展。近日,松山学院与沙溪镇就共建乡村科教达成新共识:计划将编程教育延伸至偏远村落,并探索"数字技能+乡村振兴"融合路径,让山里的孩子也能搭上数字时代的快车。
"我们期待通过持续合作,让更多乡村孩子享受优质教育资源,为'百千万工程'贡献高校力量。"松山学院相关负责人的话语道出了校地协同的初心。在这场高校与乡镇的"双向奔赴"中,科技教育的星星之火已在粤北山区渐成燎原之势,正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温雯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