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强国”北京8月31日电 31日上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新闻中心第三场记者招待会在梅地亚新闻中心举行。会上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了第四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和著名抗日英烈、英雄群体名录,抗战纪念设施和抗战遗址、遗物修缮保护等方面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第四批国家级名录公布 多维还原14年抗战史诗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和抗日英烈、英雄群体是14年英勇抗战历史的重要见证,也是伟大抗战精神的重要载体。日前,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国务院印发通知公布第四批34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退役军人事务部公布第四批43名著名抗日英烈、英雄群体名录。
“第四批名录英烈人物类型多样,纪念设施、遗址区域分布广泛。”退役军人事务部副部长马飞雄介绍,第四批名录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注重展示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中华儿女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同反法西斯同盟国以及各国人民并肩战斗、奋勇抗战。二是注重呈现从1931年至1945年14年艰苦卓绝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奋战史。三是注重兼顾正面战场、敌后战场的牺牲贡献,还原展现华人华侨、国际友人的抗战壮举。
马飞雄表示,公布两个名录,既是铭记缅怀抗日英烈不朽功勋、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和伟大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也是培育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在全社会开展历史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契机。
截至目前,我国已先后公布四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共294处,著名抗日英烈、英雄群体共1128名。此前三批分别于2014年、2015年、2020年公布。
抗战文物家底基本摸清 保护利用体系日趋完善
抗战文物实证抗战历史、承载民族记忆,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据统计,全国抗战主题不可移动文物有1万余处、可移动文物50万余件/套。
“抗战文物资源家底基本摸清,文物系统保护格局基本形成,纪念馆体系基本建成,文物教育功能充分彰显。”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孙德立表示,新时代抗战文物保护利用取得新进展新成效:20个抗战主题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建设有序推进,延安国家文物保护示范区成功创建。“十四五”期间新建改扩建近20家抗战纪念馆、对50余家抗战纪念馆进行展陈提升,全国备案抗战纪念馆达到257家。全国年均举办抗战主题展览500余个,超过6000万人次观众走进抗战遗址和场馆。96个抗战遗址和场馆被列入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抗战文物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珍贵资源,保护是首要任务。”谈及抗战文物保护进展,国家文物局革命文物司负责人彭跃辉表示,推进抗战文物的抢救性与预防性保护、本体与周边保护、单点与集群保护,做到既应保尽保,又突出重点。彭跃辉还透露,在考古调查中,吉林磐石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遗址和黑龙江木兰鸡冠山抗联密营遗址考古发掘取得新突破,已发现4000余个抗联遗迹点、出土近5000件抗联遗物。
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建最早、坚持抗日时间最长、条件最为艰苦的抗日武装,东北抗联在中国抗战史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留下辉煌一页。据统计,东北抗联遗址近700处、纪念设施35处,文物藏品10万余件/套,是东北抗联十四年抗战史的重要见证。
以抗战文物讲好抗战故事 让精神力量代代相传
抗战文物蕴含着丰富的抗战故事。谈及第四批抗日英烈和抗战纪念设施时,马飞雄讲述了中美空军联合指挥部副总指挥郑少愚、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17团2营营长刘鸣琴、抗日儿童团团员王禾等令人深受感动的英雄事迹,列举了河南洛阳的八路军驻洛办事处旧址、山西太原的侵华日军华北派遣军第一军军部大楼旧址、位于吉林白山的石人血泪山死难矿工纪念地等纪念设施遗址的历史背景,让文物与故事相互印证,让抗战记忆更具感染力。
如何依托抗战文物讲好抗战故事,弘扬抗战精神?孙德立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一是要发挥抗战文物诠释历史的实证作用,以准确的史实和科学的结论教育人、启迪人。一张张历史照片、一件件珍贵实物,都是历史的见证。二是讲好抗战文物背后的感人故事,以英雄的事迹和光辉的形象来感染人、照亮人。文物是鲜活的、真实的,是见人见事的。三是解读抗战文物承载的精神密码,以伟大的精神和光荣的传统来激励人、鼓舞人。
记者还从会上了解到,今年7月7日、8月15日、9月3日前后密集推出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的展陈矩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主题展览56天累计接待观众已超60万人次,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近三年年均接待观众300万人次,今年暑期日均接待量突破1.2万人次。(“学习强国”记者贺艳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