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南无核黄皮:科技赋能结硕果,产业振兴香满园
七月的岭南,暑气渐盛,空气中却飘来阵阵清甜的果香——那是黄皮成熟的信号。循着这份独特的香气,笔者来到郁南县蓝兴无核黄皮种植基地,探寻这份 “黄金果实” 背后的丰收故事。
还未抵达基地核心区,山脚的黄皮树绿意盎然,青绿色的果实挂满枝头,显然还需时日才能成熟,心中不禁掠过一丝对丰收进度的担忧。然而,当沿着蜿蜒的山路登上半山腰,眼前的景象瞬间让人眼前一亮:连片的黄皮树如金色云霞铺展在山间,饱满的金黄色果实压弯了枝头,在阳光下泛着诱人的光泽。工人们穿梭在果树间,或踮脚采摘,或俯身分拣,或打包装箱,一派繁忙又喜悦的景象。
“您看这果子,皮薄肉厚,咬一口全是汁水!”基地负责人蓝沛林捧着刚摘下的黄皮,脸上堆着掩饰不住的笑意,“现在黄皮正分批成熟,还没到大量上市的时候,我们都是按订单来摘,熟一批摘一批,保证客户收到的每一颗黄皮都新鲜得像刚从树上摘下来一样。”他指着旁边堆放的打包箱介绍,这两天基地已经接到2000公斤无核黄皮的订单,大多来自奶茶行业,收购价每公斤17元。“这个价格可比去年同期高多了。”
蓝沛林算起了明细账:去年黄皮刚上市时,因为熟度不够,价格只有每公斤10元;而今年一上市,优质果的价格就达到了每公斤18元,即便这两天的收购价略降为17元,也让种植户们心里乐开了花。“这价格涨得实在,大家种果的劲头更足了!”
这份底气,来自科学种植带来的品质提升。“你看这果树,长得多精神!” 蓝沛林领着笔者在基地里穿行,指着果树下铺设的滴灌管道说,“这都是县农业农村局的高级农艺师手把手教的。在黄皮开花、结果的关键期,他们天天来指导我们促花保果,还根据天气和土壤情况,教我们啥时候浇水、浇多少水,给果树创造了最好的生长环境。”
更关键的是,基地通过科学规划,种植了早、中、晚熟不同品种的黄皮树,把采摘期从原来的20天延长到了60 天。“以前可累了,20天里得把果子全摘完、卖完,人手根本不够,市场上一下子涌进来太多货,价格也上不去。” 蓝沛林回忆道,“现在不一样了,从早到晚都有果子摘,我们可以根据市场情况调整销售策略,既不用慌慌张张赶工,还能卖出好价钱。” 这一调整,不仅让果园的黄皮比其他果场早熟了十多天,成功抢占了市场先机,更让每一颗黄皮都能在最合适的时机卖出最好的价钱。
在基地深处,半机械化种植设备正在有条不紊地运作。“我们基地有9000多株无核黄皮果树,从2021年开始,就全面用上了滴灌系统。” 蓝沛林自豪地说,这些系统能自动喷淋,精准为每棵果树输送水分和养分。他给笔者算了一笔账:半机械化投入不仅节省了30% 的成本,还让黄皮的品质更稳定——果实大小均匀,甜度比以前提高了。
黄皮产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县委、县政府的鼎力支持。郁南县已连续23年举办无核黄皮盛会,通过这个平台,不仅打响了郁南无核黄皮的品牌,更串联起种植、加工、销售等全产业链环节。“盛会一办,全国各地的采购商就来了,订单根本不愁。” 蓝沛林说,县里还打造了黄皮主题公园,开展采摘体验、黄皮文化展览等活动,让黄皮从“果园” 走进“乐园”,带动了乡村旅游发展。
据了解,基地的无核黄皮将进入大量成熟上市期,届时这里将迎来更繁忙的丰收季。而在科技赋能与政策扶持的双重加持下,郁南无核黄皮产业正朝着更优质、更高效、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不仅让种植户的腰包越来越鼓,更成为乡村振兴的一抹鲜亮色彩。 (通讯员:张健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