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帆竞发向深蓝!广东各地迎开渔首日,耕海牧渔启新程
8月16日12时整,随着南海伏季休渔期正式结束,广东沿海湛江、广州、茂名、阳江、惠州、汕头等十余地市同步开启开渔模式。从雷州半岛的博贺渔港到珠江口的莲花山渔港,从粤东的云澳渔港到粤西的硇洲渔港,超3万艘渔船在汽笛声、锣鼓声中拔锚起航,驶向蔚蓝深海,拉开新一轮耕海牧渔的序幕,也为广东海洋渔业丰收注入新活力。
渔港沸腾:特色仪式唤醒“海洋记忆”
在“中国第一滩”所在的茂名博贺渔港,开渔首日的热闹从清晨便开始蔓延。渔港码头两侧挂满了鲜红的灯笼,数十艘大型钢质渔船整齐排列,船身上“一帆风顺”“渔获满舱”的彩绘格外醒目。上午10时,伴随着激昂的渔家锣鼓声,开渔仪式正式启动。渔民们身着传统服饰,手持渔网向大海行礼,祈求新航季平安顺遂;当地非遗传承人现场表演“渔民婚嫁舞”,生动再现渔家文化特色,吸引了不少市民和游客驻足拍摄。
“休渔期三个多月,船保养好了,渔网补好了,就等今天出海!”渔民梁永强站在自家渔船上,一边检查渔具一边笑着说。他从事海洋捕捞已有20余年,往年开渔多是“单打独斗”,今年却和周边5艘渔船组成了“捕捞合作社”,计划前往深海渔场作业。“抱团出海不仅能降低风险,还能共享渔情信息,预计首航就能有好收成。”
在湛江硇洲渔港,开渔仪式则多了几分“科技感”。海事部门通过无人机向渔民实时播报海上天气、航道情况,还现场演示了渔船北斗定位系统的使用方法。“以前出海靠经验,现在有了‘智慧导航’,不仅能精准找到渔场,遇到紧急情况还能一键求救。”渔民陈海波拿着新配备的卫星电话,语气中满是安心。
部门联动:筑牢海上“安全防线”
开渔首日,广东海事、渔政、交通等部门同步启动“护航行动”,全力保障渔船航行安全。在广州莲花山渔港,海事执法人员早早登上巡逻艇,对即将出海的渔船进行安全检查。“主要查看渔船的救生设备、消防设施是否齐全,船员是否持证上岗,避免‘带病出海’。”广州海事局执法人员李俊杰介绍,当天他们共检查渔船80余艘,整改安全隐患12处。
为应对可能出现的海上突发情况,省渔政总队还在湛江、阳江、汕头等地设立了“海上应急救援点”,配备专业救援船只和医疗设备。“休渔期我们组织了多场应急演练,重点训练渔船碰撞、人员落水等场景的处置流程。”省渔政总队相关负责人表示,开渔后将24小时值守,确保一旦发生险情能第一时间响应。
此外,省交通运输厅还联合高速交警开通了“渔获运输绿色通道”。在沈海高速茂名段,工作人员提前对收费站车道进行了优化,为运输海鲜的车辆提供优先通行服务。“海鲜讲究‘鲜’,早一分钟送到市场,就能多一分好价钱。” 运输司机王师傅常年往返于渔港和市区农贸市场,他说往年开渔首日常遇到堵车,今年有了“绿色通道”,预计能节省半小时运输时间。
民生期待:“第一口海鲜”即将端上餐桌
开渔不仅是渔民的“狂欢”,更是市民的“期待”。在惠州澳头渔港,不少海鲜市场的商户早早来到码头“蹲点”,准备收购首批渔获。“每年开渔首日,市民对海鲜的需求都特别大,像虾、蟹、鱿鱼这些‘小海鲜’,基本是刚靠岸就被抢空。”商户张大姐一边整理摊位一边说,为了让市民尽快吃到新鲜海鲜,她还开通了“海鲜预订” 服务,市民可通过微信下单,渔获到港后直接配送到家。
对于广州、深圳等内陆城市的市民来说,“第一口开渔海鲜”也将很快上桌。记者从广州江南果菜批发市场了解到,市场已与湛江、茂名等地的渔民合作社签订了“直供协议”,首批渔获预计17日凌晨就能运抵市场。“我们准备了专门的冷链车和保鲜仓库,确保海鲜从渔船到市场‘全程低温’,让市民买到的不仅新鲜,还实惠。” 市场负责人表示。
据省农业农村厅统计,今年广东伏季休渔期间,沿海各地加强了渔业资源养护,投放鱼苗超1亿尾,为开渔后的渔获丰收奠定了基础。“预计今年开渔首月,全省海洋捕捞产量将达8万吨,较去年同期增长10%左右。”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还将推动“渔旅融合”,鼓励各地打造开渔文化节、海鲜美食节等特色活动,让开渔不仅成为渔民的“丰收季”,也成为带动乡村振兴、促进文旅消费的“新引擎”。
当日14时许,随着最后一批渔船驶离港口,广东沿海的各个渔港逐渐恢复平静,但大海之上,一场关于“丰收”的故事才刚刚开始。(赖景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