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破堵点 东莞“百千万工程”以“治堵”促 “治城”激活片区发展新动能

来源:党建经济网 日期:2025-08-29 10:18

2024年3月,在光明社区治堵经验的基础上,东莞市“百千万工程”正式开启“治堵到治城”升级模式。一方面,全市精准选取医院、学校、商圈、轨道站点周边共113个交通堵点开展综合治理,以“小堵点”整治撬动“大环境”提升;另一方面,市“百千万工程”指挥办坚持党建引领,联合市委组织部建立党组织协作机制,凝聚片区不同领域党组织合力攻坚,并将市人民医院列为区域交通综合治理的核心标杆,探索跨辖区、多维度的城市治理新路径。

堵点攻坚:以党组织协作破就医拥堵顽疾

市人民医院地处万江、道滘两镇街交界,周边3条主干道环绕,作为全市日均接诊量最大的医疗机构,其交通压力尤为突出——每日通行车辆约2.7万辆次、接诊超万人次,泊位缺口近2000个,以往高峰期进院拥堵时长可达1.5小时,“就医堵” 成为群众急难愁盼的民生痛点。

针对这一“久治不愈”的拥堵难题,党组织协作机制构建起“主体+牵头+联动”的攻坚体系:以市人民医院党委为核心主体,市“百千万工程”指挥办、市委组织部为牵头指导单位,联合属地镇村(社区)、市直部门共11个党组织,横向打破镇街辖区壁垒,纵向贯通市、镇、村三级治理链条,同时引入多家央企国企参与建设施工,形成“多方协同、全域联动”的治理合力。

依托“市级专班+基层党组织协作”架构,各协作单位进一步建立“大事围桌共议、急事线上秒回、难事高位协调、实事责任到位”的工作机制。经过30次联合调研协调,广泛听取群众、医护、企业等各方诉求,深入分析拥堵成因后,市人民医院片区细化形成74项治理清单,以“挂图作战”推动措施落地。


“党组织协作机制彻底打破了‘各扫门前雪’的困境,让大家从‘单打独斗’变成‘同舟共济’,很多棘手问题迎刃而解。” 市人民医院发展与规划部邓镇威的感慨,道出了机制的核心价值。在这一机制推动下,治理成效快速显现:
空间壁垒全破除:市人民医院党委主动拆除院区与毗邻村之间350米长的围墙,拓展近百亩休闲空间;道滘昌平村党委同步拆除周边围墙,将闲置地块改造为停车场,直接缓解泊位压力。

跨区治理加速度:协调市交警支队压实万江、道滘两地交警共治责任,长期悬而未决的跨辖区堵点问题迅速落地解决;联动交通运输部门增加接驳车辆,市民可就近停车后,乘坐公交4-5分钟直达医院就诊。

微改精治见实效:将院内1600个泊位划分为4个模块化区域,通过中循环通道引导车辆直达对应泊位,大幅缩短就诊拥堵时间;对拥堵严重的江景路开展专项整治,规范违停行为、实施机非分离,既消除交通隐患,又保障非机动车路权。

治理过程中,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与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彰显。各协作党组织组建党员先锋队、设立党员先锋岗,选派基层党员“揭榜挂帅”,在打通断头路、整治泥头车乱停放等“硬骨头”任务中冲锋在前,成为治堵攻坚的“主力军”。

“党组织协作机制聚焦民生痛点,以‘大合力’实现‘小成本’治堵,预计2024年底工程全部完工后,医院停车难问题将得到根本性改观。” 市人民医院党委书记袁伟芬表示。

片区焕新:从治堵治城激活发展新势能

东莞“治堵”的深层智慧,在于跳出“就交通治交通”的局限,以交通治理为纽带,串联片区资源、激活发展动能,实现“治堵”与“治城”“富民”的深度融合。在党组织协作机制推动下,市人民医院周边片区不仅人居环境显著提升,更探索出一条“党建赋能、共建共享”的片区发展新路径。

开放式院区:打破边界的民生样本

在市人民医院中循环通道建设过程中,医院除拆除350米围墙外,还主动移除门口道闸,将院内空间与周边主干道、道滘昌平村农业公园、红楼记忆广场连片打通,构建起全市首个开放式花园院区。如今,患者就诊时可漫步于院区与公园相连的绿地,周边居民也多了一处休闲场所,“医院”与“社区”的边界逐渐消融。

镇村联动:民生与增收的双赢答卷

交通治理的红利,正快速辐射至周边村(社区):
昌平村:盘活资源促增收:该村生态停车场改造已基本完成,不仅为医院新增200多个泊位,还通过盘活撂荒地开展复耕复种,让群众在便捷停车的同时,能享受“就诊+散心”的双重体验。“停车场既解了医院的燃眉之急,也为村集体增加了收入。”昌平村党委书记赖胜波说。此外,昌平村还配合医院规划打造核药产业园,推动1200亩产业用地提质增效,助力全市首个大健康主题片区建设。

新谷涌社区:以路为媒谋发展:万江街道新谷涌社区以停车治理为切入点,清退泥头车临时停放点等低质空间,对乡村主干道进行全面改造。以升级后的道路为纽带,社区串联起体育休闲公园、儿童友好街区、亲子农业园等民生设施,同时在闲置地块上建成现代产业园。“现在交通便利、配套齐全,已有不少企业表达合作意向。”新谷涌社区党委书记陈冠勤对产业园前景充满信心,“环境好了、不堵车了,企业才愿意来,预计产业园每月能为集体经济增收100万元。”

从市人民医院的“堵点攻坚”到周边片区的“全域焕新”,东莞“治堵到治城”模式的核心,在于以党建为“红色纽带”,将分散的治理资源“化零为整”,将单一的交通问题“举一反三”。这种模式不仅解决了群众“就医堵”的民生痛点,更通过交通治理串联起人居环境提升、产业空间盘活、集体经济增收等多重目标,实现了“民生改善”与“经济发展”的同频共振。

截至 2024年5月,东莞113个重点堵点的综合治理正有序推进,市人民医院片区的实践已成为“百千万工程”中“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典型范例。未来,随着更多堵点转化为“亮点”、更多片区实现“焕新”,东莞将持续以“小切口”推动“大变革”,让“治城”成果真正惠及更多群众。

相关推荐